消化系统疾病

时间:2021-3-5 14:29:57 来源:急性扁桃体炎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Barrett食管:

慢性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黏膜修复过程中,食管下段(食管贲门交界处的齿状线2cm以上)粘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腺上皮取代称之。

胃炎(gastritis)胃粘膜的炎性病变

(-)急性胃炎

1.病因:理化因素及微生物感染,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过度饮酒,腐蚀性化学剂,严重应急和休克,细菌感染。

2.类型:

(1)急性刺激性胃炎或单纯性胃炎

(2)急性腐蚀性胃炎

(3)急性出血性胃炎

(4)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二)慢性胃炎:胃粘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1.病因:

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②长期慢性刺激

③自身免疫

④含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

2.类型:

(1)慢性浅表性胃炎好发部位:胃窦、胃体粘膜

(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特点: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数量减少+肠化,固有层L、浆细胞浸润。

分型:

A型(自身免疫性):罕见,常伴恶性贫血,好发部位-胃体、胃底。

B型(单纯性萎缩性):常见,好发部位-胃窦黏膜。

(胃镜观察)

①正常粘膜橘红色→暗灰色或灰绿色;

②萎缩区胃粘膜明显变薄,周围正常粘膜隆起,两者界限明显;

③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

1.病变处胃粘膜变薄,腺上皮萎缩,腺体↓,数目↓或囊性扩张纤维组织↑2.固有层L,浆细胞浸润.

3.常见肠上皮化生:胃粘膜上皮→肠型上皮细胞,可出现异型增生

4.假幽门腺化生:胃底、体区腺体的主、壁细胞消失,代之以粘液分泌细胞

轻度:胃固有腺体减少正常量的1/3以内者,

中度:减少1/3-2/3者,

重度:减少2/3以上。

静止性萎缩性胃炎:以淋巴、浆细胞浸润为主

活动性萎缩性胃炎: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⑴上皮化生:

①幽门腺化生(假幽门腺化生)

②肠上皮化生(肠化):病变区黏膜表面上皮呈绒毛样突起,增生上皮内出现杯状C、吸收C

临床病理联系:

1.胃粘膜萎缩,腺体ˉ,壁、主细胞↓→胃液、胃酸↓→食欲下降、上腹不适或疼痛、消化不良

2.A型:壁细胞↓→內因子↓/缺乏→B12吸收障碍→恶性贫血

3.肠化→细胞异常增生→癌变

(3)慢性肥厚性胃炎

好发部位:胃底、胃体、大弯

临床表现:消化不良、反酸、疼痛

(4)疣状胃炎

消化性溃疡病:以胃、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征的常见病。

1.反复发作,慢性经过,与胃液自我消化有关

2.十二指肠溃疡(70%消化性溃疡最好发区)胃溃疡(25%)复合性(5%)

3.临床表现:周期性上腹疼痛、返酸、嗳气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胃液消化作用:高胃酸分泌、十二指肠梗阻

3.粘膜抗消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吸烟

4。神经内分泌失调5。慢性胃炎、遗传易感性

1.病理变化

:胃溃疡-胃小弯近幽门(胃窦多见),直径<2cm十二指肠溃疡:球部前/后壁,直径<1cm

:圆形/椭圆形(多为一个);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深浅不-;切面呈斜漏斗状;

周边粘膜皱壁常向溃疡处集中——呈放射状。

:溃疡底部从内到外可分四层:

(1)炎性渗出物层(最表层):WBC+纤维素;

(2)坏死层:坏死细胞碎片

(3)肉芽组织层(新鲜);

(4)瘢痕层(陈旧肉芽组织)。

2.结局和并发症

(1)愈合:渗出、坏死物吸收、排出,肉芽增生填补,周围上皮再生、覆盖创面愈合。

(2)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

3.临床表现:

上腹痛——周期性疼痛;返酸、暖气。

胃溃疡疼痛——餐后半至两小时之内,下次餐前消失。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餐后3~4小时)进餐后缓解。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

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己六种

基本病理变化:

1.肝细胞变性:

(1)细胞水肿:因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

LM:胞浆疏松化:肝C体积↑,胞浆疏松网状,半透明。

气球样变:肝C肿大呈球形,胞浆完全透明。

EM:内质网扩张,囊性变;线粒体肿胀;核蛋白脱颗粒。

(2)脂肪变:肝细胞中脂肪空泡↑,小囊泡或大空泡。

(3)嗜酸性变:肝C胞浆→脱水→浓缩→嗜酸性↑累及单个/几个肝C。细胞死亡前兆。

2.肝细胞坏死

(1)嗜酸性坏死:坏死细胞核固缩→消失,浆浓缩→红染圆形小体→入窦周或窦中→嗜酸性小体——细胞凋亡。

(2)溶解性坏死:

①点状坏死(spottynecrosis):单个或数个肝C的坏死。

②碎片状坏死(piecemealnecrosis):肝小叶周边界板肝C的灶性坏死和崩解,界板呈虫蚀状缺损。见于慢性肝炎。

③桥接坏死(bridgingnecrosis):指肝细胞带状融合性溶解坏死,中央V-汇管区,汇管区-汇管区,中央V-中央V之间的连接坏死带。见于中、重度慢性肝炎

④大片坏死:亚大快坏死大块坏死

3.炎细胞浸润

4.再生与增生

病毒性肝炎:普通型(急性慢性)重型:急性亚急性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无黄疽型:HBV;黄疽型:HAV。

临床表现:①肝大、肝区疼痛或压痛;②血清谷丙转氨酶↑③黄疸

病变:

:肝体积↑,被膜紧张。

①肝C变性——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

②坏死——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

③汇管区及小叶内炎细胞浸润。

结局:

1.痊愈:半年~1年可恢复

2.转为慢性:丙型(50%)、乙型

2.慢性(普通型)肝炎:病程半年

分型: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性迁徙性肝炎

病变:

轻度慢性肝炎:点/灶状坏死,碎片状坏死轻,汇管区纤维↑,小叶结构完整。

中度慢性肝炎:坏死↑灶性坏死碎片坏死重桥接坏死

重度慢性肝炎:坏死广泛严重,重度碎片状坏死,大片桥接坏死,肝C不规则再生,纤维间隔分割,假小叶形成

毛玻璃样肝细胞:

LM:肝C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含大量HBsAg),不透明似毛玻璃样

EM:线状或小管状物质积存于内质网池内

IHC:HBsAg阳性

分布: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发展迅猛,病死率高。

病理变化:

肝体积↓↓(左叶),重量↓,质柔软,被膜皱缩。切面呈黄或红褐色(急性黄色/红色肝萎缩)。

①坏死:严重、广泛。肝索解离,溶解→大块坏死。

②小叶中央开始坏死→四周,残留肝C少。

③肝窦扩张充血、出血;枯否C增生肥大。

④小叶内及汇管区L和M浸润。

⑤肝C再生不明显。

(2)亚急性重型肝炎

病理变变:

:肝缩小,被膜皱缩,呈黄绿色(亚急性黄色肝萎缩)。

:亚大块坏死+肝C结节状再生;原小叶结构丧失;小叶内外炎细胞↑。周边小胆管增生+胆汁淤积→胆栓。

结局:坏死后性肝硬化。

肝硬化(livercirrhosis)多种原因→肝C变性、坏死、纤维组织↑+肝C结节状再生→反复交错进行→肝小叶结构及血液循环改建→肝脏变形、变硬→肝硬化。

临床病理类型:

1.门脉性肝硬化(portalcirrhosis):最多见。

病理变化:

早-中期:肝体积正常/略大,质稍硬。

后期:肝体积↓,重量↓质硬。

弥漫性小结节(最大<1.0cm),大小相近,薄层纤维包绕。

黄褐色(脂肪变)或黄绿色(淤胆)。

(1)假小叶(pseudolobule):正常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广泛↑+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

(2)假小叶周纤维组织↑+慢性炎C浸润,小胆管淤胆。

(3)原有肝损害的病变形态改变可同时存在。

2.坏死后性肝硬化(postnecroticcirrhosis):

1)病因:乙、丙型亚重肝转变而来;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引起。

2)病变:大结节型和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

:肝体积不对称性↓,重量↓,质地↑变硬。

结节较大且大小不等;结节间纤维条索宽大。结节呈黄绿或黄褐色。

正常小叶结构破坏,代之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C变性、坏死+胆色素沉着。

假小叶间:纤维间隔较宽,厚薄不均+显著炎性细胞浸润、小胆管↑。

3.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1)

临床表现:

①脾肿大

②胃肠淤血

③腹水

④侧支循环形成所致并发症:食管下段V丛曲张:破裂→引起大呕血。

直肠V(痔V)丛曲张:破裂→便血→贫血

脐周及腹壁V曲张:→“海蛇头”。

2.肝功能不全:

(1)睾丸萎缩、男子乳腺发育症:雌激素灭活↓→雌激素↑

(2)蜘蛛状血管痣

(3)出血倾向

(4)黄疸

(5)肝性脑病(肝昏迷)

食管癌

:好发于食管中段,下段次之、上段较少。可分为早期癌和中晚期癌。

1.早期癌:肉眼:分四型:①隐伏型②糜烂型③斑块型④乳头型。

镜下:病变较局限,仅累及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未侵及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2.中、晚期癌:

肉眼:分四型①髓质型②蕈伞型③溃疡型④缩窄型

镜下:组织学类型-

①鳞状细胞癌:最常见

②腺癌

③未分化癌,较少见,恶性程度高。

胃癌(carcinomaofstomach):胃粘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

(一)病理变化

1.早期胃癌:癌组织浸润仅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者,无论其面积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起源于胃腺颈部和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

2.进展期胃癌

1)定义:癌组织浸润到粘膜下层以下者,或称中晚期胃癌。

2)肉眼分型:

(1)息肉型或蕈伞型:癌组织向粘膜表面生长,呈息肉状或蕈状,突入胃腔内。

(2)溃疡型:癌组织坏死脱落→溃疡,呈皿状,边缘隆起,如火山口。

(3)浸润型:癌组织向胃壁内呈局限或弥漫浸润→革囊胃

原发性肝癌: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简称肝癌。

病理变化

1.肉眼类型:

1)早期肝癌—小肝癌(smalllivercancer):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结节数目不超过两个,其直径的总和3cm

2)中晚期肝癌:(1)巨块型(2)多结节型(3)弥漫型

2.组织学类型:

(1)肝细胞癌

(2)肝内胆管细胞癌

由肝内胆管上皮发生的癌,多为腺癌或单纯

(3)混合细胞型肝癌

病因:

1.病毒性肝炎:HBV,HCV

2.肝硬化:坏死后性肝硬化

3.真菌及其毒素:黄曲霉菌及其毒素

4.亚硝胺类化合物

5.寄生虫感染

大肠癌;好发部位:直肠

分类:

(1)早期大肠癌:指癌组织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一般无淋巴结转移,5-10%的粘膜下层癌可伴局部淋巴结转移。

类型:息肉隆起型

扁平隆起型

扁平隆起伴溃疡型

(2)中晚期大肠癌:隆起型溃疡型浸润型胶样型

组织学类型:

(1)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2)未分化癌

(3)腺鳞癌

(4)鳞状细胞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dtm.com/jbby/12387.html
热点排行
扁桃体炎食疗方法有哪

吃什么可以治疗扁桃体炎?你知道吗?扁桃体发炎的时候喉咙肿痛人感觉是非常的……【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扁桃体炎食疗方法有哪

吃什么可以治疗扁桃体炎?你知道吗?扁桃体发炎的时候喉咙肿痛人……【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扁桃体炎食疗方法有哪

吃什么可以治疗扁桃体炎?你知道吗?扁桃体发炎的时候喉咙肿痛人……【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