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则关于“儿童用药”的
公益广告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这是刚刚拿下艾菲金奖的
公益广告《妈妈不哭,妈妈笑》
视频中的主人公付浠诺,因为三年前高烧不退用药不当,导致了她聋哑,从此她世界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付浠诺在镜头下,用手语向全世界表达了她对妈妈的爱让所有看到的人都心疼她的懂事!
而造成这一切的不幸都是因为用药不当。
我国现有多种药品制剂中,儿童专用的仅有60多种。
衣食住行,我们都可以给孩子专属的呵护,
但最需要专属的药品,我们却忽略太多。
早在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就有关于“儿童用药”相关说明:
一忌滥用维生素
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吃多了会出现厌食、发热、烦躁、哭闹、肝肿大及肾脏损害。
维生素C用处虽多,但大量服用也会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以及出现药物中毒。
二忌滥用抗生素
如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
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容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
三忌滥用解热止痛药
儿童发热的原因很复杂,也许是普通感冒、扁桃体发炎,也可能是麻疹、肺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在没有查出病因前,滥用解热止痛药,会掩盖病情,妨碍正确诊断,耽误治疗。
特别是幼儿高热时,如果使用解热止痛药不当,还会引起出汗增多、体温突然下降而发生虚脱。
四忌滥用丙种球蛋白
有人把丙种球蛋白当成补药,其实丙种球蛋白主要作用是预防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和脊髓灰质炎。
对其他传染病的防治效果不可靠。
由于丙种球蛋白是用人血或胎盘血制成,滥用可能出现荨麻疹等副作用,所以不能把它当成补药滥用。
所有的爸爸妈妈,在宝宝“安全用药”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忽,因为,这很可能会造成终身遗憾。
但药并不是洪水猛兽,滥用很危险,不用药也非常危险!
1、生病了,到底是扛过去还是接受治疗?
宝宝生病后,有的爸爸妈妈会选择“扛过去”,因为他们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但“扛过去”风险太大。
拿感冒来讲,宝宝的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多种毒能引起普通感冒,大部分病毒生命力极其顽强,要宝宝“扛过去”,确实有点为难。
宝宝如果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并伴有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时可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氨酚黄那敏颗粒不属于抗生素,主要由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和人工牛黄组成的,一种用于小儿感冒的复方制剂。
另外,家长也可以带宝宝到正规的小儿推拿机构,如医院或者当地比较正规小儿推拿机构去给宝宝做日常保健推拿。
小儿推拿在中医学的基础上通过穴位点按推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的方式来改善儿童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的一种保健、调理方式,已成为国际儿童保健、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绿色健康、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药给孩子带来的副作用影响。
最重要一点是,中医小儿推拿可以达到有病调理,没病预防的效果。
对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都有较好的效果,但如果宝宝处于高烧等急性症状或者皮肤创伤等症状,医院就诊,根据医嘱对症治疗。
儿童用药一定要谨遵医嘱
饭前或饭后,严格遵守
注明“饭前”(或空腹)服用,多是因为食物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或吸收。一般饭前指的是在饭前半小时至1小时。
注明“饭后”(或餐时)服用,多是因为此类药物对消化道有刺激,有时则因为食物中的脂类物质能促进药物吸收。
晨起顿服、睡前服用
有的药物需要早晨7-8点服用,可能需要进行大剂量冲击的激素类药物,有的需要临睡前30分钟服用,包括抗过敏药物、多数平喘药等,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服药时间。
感觉恢复了,可以把药停了吧?
妈妈给宝宝吃了药后,宝宝稍微有点好转时,妈妈就把药给停了,结果宝宝病症“卷土重来”,就不仅仅是吃药了。
给宝宝掰一半,剂量就够了?
有的处方药说明书只写了“儿童酌减”,妈妈也很随意,干脆掰一半给他算了!这种观点是非常危险的,应该按照医嘱来服用,医生开的剂量都是按照宝宝病情、体重、机体代谢能力算出来的。
还有一点,如果宝宝到了该说话的年龄却不爱说话,妈妈应留意是不是听觉有问题。
练习说话的首要条件,就是宝宝能“听”到。
如果连“听”第一步都不行,很可能就无法表达。
付浠诺的不幸只是千万个孩子中一个,在中国,因用药不当,每年大约有多的孩子陷入无声世界,而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损伤的难以计数!
这给所有的父母敲响了警钟:
孩子不是我们的缩小版,儿童要用儿童药!关爱孩子安全健康成长,不允许任何人有丝毫懈怠
但愿,我们所有的宝宝都生活在美好的世界里。
宝宝少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