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343541.html
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显示,我们国家的药物不良反应1/3是由抗生素引起的,滥用抗生素的另一种后果是导致儿童身体里面细菌耐药率增高,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那么,儿童疾病治疗中抗生素是用?还是不用?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现代年轻妈妈,甚至连医务人员也无所适从,事实上,“没有安全的药物,只有安全的医生”……提起抗生素,人们并不陌生。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生素问世后,在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性疾病和某些传染病取得显著成绩,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有数十种,分七大类别,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药物等。医院里抗生素的使用占总量的30%~50%,使用率非常高。
Q1:哪些病应该使用抗生素?
A:抗生素临床应用适应症有下面这些: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表现为外耳道流脓;
2.鼻窦炎,表现为流脓性鼻涕;
3.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4.细菌性感冒合并高烧(量体温超过39.5℃)持续增长1~2天不退或有高热惊厥者;
5.细菌性肺炎;
6.验血报告白细胞超过个/立方毫米,嗜中性粒细胞超过80%。
专家提醒:
孩子生病后,家长应带孩子去看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从最小剂量开始,尽量用窄谱抗生素而不用广谱抗生素,一般是5天左右比较恰当。一种抗生素能治好的病就没必要用两种。
Q2:多大的婴儿才能使用抗生素?
A:半岁内婴儿慎用抗菌素。前不久,英国医学界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给6个月以内的婴儿使用广谱抗菌素的话,其在7岁之前发生过敏性鼻炎、湿疹和支气管哮喘等过敏反应的危险明显高于6个月内未使用过抗菌素的婴儿。
有鉴于此,如果没有适应症,对6个月内的婴儿要绝对禁忌使用抗生素。即使有适应症,使用广谱抗菌素也要特别小心谨慎,尽量选用抗菌谱较窄的抗菌素。
专家提醒:
半岁~2岁的婴幼儿可以使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类的药物,禁用四环素、磺胺和氯霉素,还有喹诺酮类药物,比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Q3:宝宝能用庆大吗?
A:氨基糖甙类药物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新霉素。
近年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每年有三万儿童不恰当使用耳毒性药物(95%以上为氨基糖甙类药物)而造成耳聋。
耳毒性副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前庭功能受损,表现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平衡障碍;另一类为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耳鸣、听力减退、严重者致耳聋。耳聋常发生在耳鸣之后,可在用药期间出现,也可在用药后数月乃至半年后才出现。
专家提醒:
6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年长儿患病时应慎重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在用药期间孩子若出现高音调耳鸣、耳胀、眩晕及步态不稳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Q4:青霉素过敏者可以选用头孢菌素吗?
A:青霉素过敏者不宜选用头孢菌素。临床药理学研究显示,头孢菌素过敏者,几乎都对青霉素过敏;而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对头孢菌素过敏。因此,凡以往发生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反应者、近期内刚发生过青霉素过敏反应者、原有头孢菌素过敏史者,以及过敏体质的患者,均应禁用或慎用头孢菌素,最好改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以免发生不测。
Q5:哪些疾病无需使用抗生素?
A:三种疾病无需使用抗生素:
(1)感冒。感冒是3岁以下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医院儿科门诊就医人数的首位。治感冒不宜使用抗生素的主要理由有:1.感冒的病原体90%以上是病毒,其中鼻病毒、冠状病毒占60%,抗生素对病毒无效;2.研究表明,抗生素既不能改变感冒病程和转归,也不能有效地预防普通感冒的并发症;3.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都有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如大剂量青霉素除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还可导致大脑兴奋性增高——惊厥,即“青霉素脑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2)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秋冬季腹泻,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每年10~12月份这个季节发生的腹泻,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本病的病原体是轮状病毒。在临床上有3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治疗秋冬季腹泻抗生素使用率高达50%~70%,可见滥用抗生药物现象较为普遍。
因此凡遇到病儿腹泻,要仔细观察粪便性状,秋冬季腹泻是蛋花样便,认真分析导致腹泻的原因,恰当用药,不能千篇一律服用抗生素。中国腹泻治疗方案中指出,70%的急性水样便腹泻的病因多为轮状病毒引起,可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体疗法,选用微生态调节剂(如丽珠肠乐或培菲康等)和黏膜保护剂(如思密达等),患儿就可以治愈。
(3)婴幼儿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病,细菌感染并非是引发哮喘的主要原因。由于哮喘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过敏性气道炎症,与细菌性炎症截然不同,应用抗生素收效甚微或无效。因此,哮喘治疗中必须避免滥用抗菌素。
Q6:孩子发烧,怎样判断该不该用抗生素?
A:发高烧的孩子须验血,再由医生判断该不该使用抗生素。急性发热是5岁以下小儿最常见的症状,感冒、扁桃体炎和肺炎是引起发热的主要疾病。
临床上,小儿生病后表现发热或高热(测量体温≥39℃)医院就诊时,儿科医生在疾病诊断中常要求检查血象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小孩发烧一般都有流涕、咳嗽等症状,大部分属于病毒感染,约有15%属于细菌感染。简便快速的血象检查对鉴别是病毒或细菌感染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尤其对细菌血症提供及早的诊断指标,为病儿选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可靠的指示。
Q7:感冒后有些咳,要不要用抗生素?
A:感冒后咳嗽多数不需使用抗生素。
当感冒急性期症状(如发烧、流涕、头痛等)消失后,咳嗽仍迁延不愈,临床上称之感冒后咳嗽,多见3~7岁儿童,主要表现为剌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呈阵发性,早晚厉害些,可以持续3~6周,甚至更长时间。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
医学研究证实,引起患者感冒后咳嗽持久不愈的病原体90%以上为病毒,这种咳嗽通常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缓解。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由于大多数患儿表现为轻度剌激性干咳,如其精神和食欲正常,玩耍自如,晚上睡着后不咳,可以不用止咳药,更不要使用抗生素,2~3周后咳嗽会自行消失;若少数患儿频繁咳嗽,影响睡眠,则需要继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强效镇咳药物,咳嗽症状就能缓解,乃至消失。
专家提醒:
必须指出,抗生素治疗感冒后咳嗽大多是无效的,切不可滥用;但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所致慢性咳嗽,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治疗却有明显疗效。
Q8:用了抗生素后,可不可以补充些益生素?
A:用过抗生素,需补益生素。
无论是口服抗生素还是注射抗生素在杀灭或抑制体内致病菌的同时,也必然会杀灭对该药敏感的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的益生菌,打乱肠道内微生物的正常平衡,造成肠道菌群紊乱,降低人体对维生素A、B族、锌及镁的吸收。
益生素是参与肠内微生态平衡的微生物或物质。国际上常用的活菌制剂:(1)乳杆菌:活乳酸杆菌加入牛奶中成为酸奶。(2)双歧杆菌:主要用于调整菌群失调,治疗肠道功能紊乱症。
专家提醒:
在此有必要提醒年轻妈妈,如用过抗生素后应及时使用足量的益生素来补充损失的有益菌,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两小时后食用益生素,或停用抗生素后及时食用益生素。
以下10种疾病最好不要用抗生素
肝炎:常见的是甲型、乙型肝炎,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粪一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临床表现为急起发病,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疲乏、肝区痛、尿色深、皮肤瘙痒等。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与体液传播,在我国广泛流行,人群感染率相当高,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治疗原则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保肝降酶药物,避免饮酒及过度劳累,适当进食较多的蛋白质,避免高热量饮食,病毒复制活跃的还需抗病毒治疗。
胃炎:各种病因所致胃粘膜的炎性病变,表现为上腹不适、疼痛、厌食、恶心、呕吐等,分为急、慢性胃炎,治疗时应停用一切对胃有刺激的饮食或药物,多饮水,腹痛者可局部热敷或用解痉剂如阿托品、-2、复为颠茄片等,也可口服甲氰咪胍减少胃酸分泌,以减轻粘膜炎症。口服胃粘膜保护剂氢氧化铝,保护胃粘膜,如果胃粘膜活检发现幽门弯曲杆菌,须加服抗菌药物。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腮腺肿大、疼痛,进食时吞咽困难,主要是对症疗法治疗,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食为宜,可用柴金锭青黛散醋调外敷,也可用局部热敷,腮腺疼痛较剧者加用镇痛剂。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小关节为主的慢性对称性病变,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迄今不明,表现为关节肿胀,伴有疼痛、压痛和僵硬,受累的关节以双手关节、腕、膝、足关节最为多见。治疗上应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非甾体类药如阿司匹林、丙酸衍生物、炎痛喜康等。
过敏性鼻炎:一种过敏性疾病,由于吸入灰尘、花粉、油漆化工染料及植物纤维等过敏原,出现连续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鼻痒等症状,治疗上应避免与变应原接触,口服抗过敏药物,局部类固醇激素气雾剂喷鼻,另外也可以行冷冻、激光、微波烧灼法,以降低鼻粘膜表面敏感性,达到控制症状的目的。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常在夏秋季流行,多为10岁以下儿童患病,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治疗上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对症处理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这种疾病发病急,发展快,病情比较危重,若抢救不及时会致命或留下后遗症影响智力。
心肌炎:多为病毒感染所致,先表现为发热、全身倦感,所谓“感冒”样症状,然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浮肿等。患者应安静卧床及补充营养,针对心力衰竭使用尿剂、血管扩张剂,预后良好。
小儿麻痹症: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咽痛头痛,腹泻或便秘等;瘫痪期,常表现为下肢瘫痪、肢休畸形、脊柱侧弯,足马蹄内翻或外翻等,治疗上无特异疗法,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前庭神经炎:又叫前庭神经元炎或称流行性眩晕,由病毒感染所致,前庭神经的全部或部分分支萎缩、变性,常发生于春天及初夏,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强烈旋转性眩晕,治疗上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同时口服抗眩晕药。
腱鞘炎:多由于长期、反复、持续力量稍大的生理性压迫、摩擦、姿态不正等造成组织的肥大和增生,累积迁延而成慢性损伤,多与职业有关。治疗原则为限制致伤的动作,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局部注射醋酸强的松龙等激素,服用非甾体类镇痛药等,类似的疾病有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肩周炎等。
更多儿童常见病知识梳理,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