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皮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708/4652392.html
口罩还要戴多久
口罩还要戴多久?
昨天,这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据
中国日报报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建议,大家对疫情还要保持高度警惕性,大规模聚会办不得。那么,口罩还要戴多久?张教授说:“这个状态可能还要维持1到2个月。那时候没有新增了,基本上就可以把口罩摘了。”
城市慢下来对疫情防控很重要
此外,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认为,半年内疫情在全球能控制下来,但早期防控一定要抓住窗口期,大城市要慢下来。
张文宏教授说:“世界上其他国家目前病例大多是输入性的,那么我相信按照我们中国的经验以及对这个病的认识,我个人觉得这个病在一般情况下,半年内所有的国家都应该把它控制住。”
此外,在27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对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提到:在低风险区域出行仍需戴口罩。
冯录召介绍,根据各地疫情水平,各省以县域为单元将各个地区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建议各地的公众根据所在地防控要求来配合开展个人防护。
其中,低风险区域不等于没有风险,平时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对个人来讲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戴口罩、勤洗手、通风清洁,注意咳嗽礼仪,减少人员聚集,复工复产后注意与同事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分散就餐等等,这些都会有效地降低感染风险。
绷住劲,别扎堆,
疫情还未结束!
来源:绍兴发布
最新!首个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报告公布16日凌晨,第1例新冠肺炎逝者遗体完成解剖。在2月25日刊出的《法医学杂志》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尸解报告公布,并明确称新冠肺炎病变仍聚焦肺部,其他脏器损伤的证据不足。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结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对于心肌及心外膜、肾脏、脾脏、消化道器官、脑部是否存在与病毒感染相关的损害表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下为预出版的报告PDF版截图(点击图片后可缩放大小)——
预出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尸体系统解剖大体观察报告》的通讯作者是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系教授刘良,也就是承担遗体解剖的主要人员。
值得指出的是,该报告是一个“大体观察报告”,主要是对1例系统尸体解剖的肉眼观察结果,解剖学上将肉眼能看见的形态学结构及其变化称作大体标本,并未包括更详细的显微镜下的病理组织切片检测分析等内容。
该病例为一位85岁男性,年1月因突发脑梗死入院,入院后10天出现新冠肺炎感染症状,第13天后经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确诊为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入院28天后死亡,临床诊断死亡原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衰竭”。
刘良团队在这位患者死亡12小时内对其遗体进行了解剖。
解剖发现,患者双侧胸腔积液均约mL,左肺大部呈灰白色斑片状改变,右肺淤血较重,呈暗红色斑片状,双肺见部分肺小叶充盈扩张、变白,与暗红色淤血出血区域夹杂,以肺边缘带为重,切开可见大量灰白色黏稠液体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肺背侧呈暗黑色斑片状,触之质韧。气管腔内见白色泡沫状黏液,右肺支气管腔内见胶冻状黏液附着。
报告认为,从尸体检验大体观判断,“本例死者肺部损伤明显,炎性病变(灰白色病灶)以左肺为重...触之质韧,失去肺固有的海绵感。切面可见大量黏稠的分泌物从肺泡内溢出,并可见纤维条索”。
考虑影像学所见磨玻璃状影与肉眼所见肺泡灰白色病灶对应,报告提示COVID-19主要引起深部气道和肺泡损伤为特征的炎性反应。
虽然此前由COVID-19新冠肺炎死者尸体穿刺取样获得的组织局部病理学改变提示,新冠肺炎病理特征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引起的病理特征非常类似。但从此例系统解剖大体观察,其肺部纤维化及实变没有SARS导致的病变严重,而渗出性反应较SARS明显。
但考虑这种表现可能与此例患者从确诊到死亡仅15天,病程较短有关,有待更多系统尸体检验资料及组织病理学验证。
据此前报道,临床医生发现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心肌损伤,有些重症患者还由于出现急性暴发性心肌炎而去世。因此,新冠病毒是否对肺部以外的脏器造成损伤引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