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发炎,用针灸治疗效果极快,针扎后溪穴,一针即可治疗扁桃体发炎。
后溪穴位于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具体在小指尺侧,第5掌骨小头后方,小指展肌起点外缘。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针刺治疗扁桃体发炎,这是我亲身验证的,那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我正在学习子午流注针法,正巧那时感冒嗓子疼得特别厉害,连咽唾液都不行(我感冒是从来不吃药的)。心想正好验证一下子午流注的用法,于是便马上查找开穴,正值后溪穴开便拿针刺后溪穴。没想到针尖才破肉皮即感到咽部非常轻松,试着咽了一下唾液,竟一点都不疼了。于是留了二十分钟针,咽部一点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了,三天以后便彻底好了(中间再没做任何治疗)。
这次经历使我认识了针灸的神奇效果。这之后每遇扁桃体发炎者,即针后溪,几乎都能立即止痛。就在前几天,我的小侄女,感冒发烧39.6°C,扁桃体己经化脓,不能咽任何东西,我只给她用针灸扎了后溪穴,她当即就能咽唾液了,留针一小时后就可以吃东西了,之后又连续针灸了五天便疫愈了。
另外,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每过一小时把双手后溪穴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三到五分钟,可以缓解调节长期伏案以及电脑对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后溪穴)
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皮肤由尺神经手背支和手掌支双重分布。皮下组织内除皮神经外,还有手背静脉网的尺侧部。针经皮肤、皮下组织,进入小鱼际肌的小指展肌,在小指对掌肌的前方,再进小指短屈肌与第五掌骨之间。以上三肌均由尺神经深支支配。
手太阳经所注为“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督脉手太阳之会,俞穴,属木。
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1)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该穴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2)督脉手太阳之会。因本穴有清阳之气上行督脉,故为督脉手太阳之会。(3)小肠经俞。俞,输也。本穴气血由前谷穴传来,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缩合,热散后的部分清阳之气上走督脉,缩合后的水湿之气则循经上行腕骨穴,本穴无气血物质的收藏转变,单纯为小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故为小肠经俞穴。(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物质除别走督脉的气血为上行外,循小肠经传输的气血则为横向下行腕骨穴,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和水湿风气。
纯阳之气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脉,水湿风气横走腕骨穴。
强化督脉阳气。
头痛项强、目赤肿痛、落枕、耳聋、耳鸣、鼻衄、癫痫、疟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
后溪穴,清心安神,通经活络。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耳聋、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
后溪穴配合谷穴治手指挛痛;后溪穴配人中穴治急性腰扭伤;后溪穴配列缺穴、悬钟穴治项强痛。配天柱主治颈项强直、落枕;配翳风、听宫主治耳鸣、耳聋。
(1)《通玄指要赋》: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2)《肘后歌》:胁肋腿痛后溪妙(3)《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4)《胜玉歌》: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5)《百症赋》:后溪环跳,腿痛刺而立轻。又:治疸消黄,皆后溪劳宫而看。又: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6)《兰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病治还轻
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后溪穴,直刺0.5-1寸,局部胀痛。
后溪穴,艾条灸5-20分钟,后溪穴,艾炷灸3-5壮。
用拇指指腹按揉后溪穴穴位,注意按压时力度要适中,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2次。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健康时报/年/7月/2日/第版,作者:高树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