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尖,既是一个解剖名词,又是一个经外奇穴名。卷耳取尖上即是。
耳尖一般不针刺,可灸,但用的最多的是三棱针放血。
放血疗法古代称为"刺络",有开窍泄热、活血消肿的作用。采用耳尖穴放血能泻火、解毒、活血、散瘀及调和阴阳。
具体放血方法
1、按摩耳廓:先用手指按摩耳廓使其充血。
2、消毒:双手消毒后戴上无菌指套或手套后(指套一般只戴接触穴位的指头即可),先用棉球蘸取碘酊仔细擦拭穴位及其四周,再用酒精棉球擦拭以严格消毒。
3、针刺手法: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1~2mm深,随即出针。
4、放血: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廓,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出血量一般根据患者病情、体质而定。每次放血约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约5毫米直径大小。
耳尖放血的常见治疗
高热
这是耳尖放血最常用最有效的适应症,适用于感冒、肺炎、扁桃体炎所引发的高热,尤其是在以上疾病经过几天后仍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用耳尖放血可迅速退热,有时一两次放血即可(可结合十宣、大椎)。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中医称之为火眼)
单侧患病取病侧,双侧患病取双侧。出血量达3-5滴即可,一般1-3次可治愈。
急性眼结膜炎多因外感疫疠之邪所致,或兼肺胃积热,内外合邪交攻于目而发病。《灵枢·口问》云:"耳为宗脉之所聚"。《杂病源流犀烛》亦云:"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素问、脏器发时论》也指出:"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说明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全身脏腑经络。五官等有病,取耳部穴位治疗,可收至满意的治疗。
凡红眼病初起,麦粒肿未化脓者,刺血太阳穴(挤7-9滴血),双脚中趾尖(挤3-5滴血),则今天刺血,明天可愈。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作痄腮)
每日1次,一般3-6次腮腺肿胀可以消退。
麦粒肿(俗称针眼)
每日1次,一般2-5次即可。
麦粒肿是指睑腺急性炎症,属中医"针眼"、"偷针"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外有外感风热,内有脾胃积热,循经而上,攻于胞睑,蓄积成脓。治宜疏风清热解毒。《证治准绳·七窍门》云:"土疳症脾胃上生毒,俗称偷针是也。……世传眼眦初生小包,视其背上即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眼时即瘥,名偷针。实解太阳经结热也。"《灵枢·经脉》载有足太阳经支脉至耳上角"耳为宗脉之所聚"。《内经》又云:"血实者宜决之"。耳尖放血,实乃泻法,具有开导疏泻足太阳经之功,太阳经气疏通,气血得行,肿胀自消。用此法治疗麦粒肿,故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口腔溃疡
每日1次,一般3-5天能结痂而愈(如果溃疡多时可在太阳穴放血为最好)。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属中医"风热乳蛾"范畴。本病多因细菌感染而发,主要症状为咽部红肿,以扁桃体最显著。中医认为,病因为肺胃蕴热,风热之邪犯肺,肺气失宣,邪热循经搏结于喉核。《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部穴位与各经脉的关系息息相连。《厘正按摩要术》说:"耳皮肉属肺。"而足阳明胃经的支脉、经别上耳脉,至耳上角。且耳尖之穴最善泻肺胃之热,疏解上焦风热之邪。故运用耳尖放血疗法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可取疏风泄热,利咽止痛之效。
痤疮(俗称青春痘,又叫面疱、粉刺、暗疮等,中医称肺风粉刺)
双耳尖、大椎、肺俞刺血。
失眠(中医称不寐)
失眠症为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具有经常性和一定的病理顽固性,常伴有头晕、头胀、心烦、焦虑、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等。耳尖刺血有很好的效果,如果结合间谷、行间,再加风市穴效果更好。耳尖刺血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肾开窍于耳,又少阳经也绕耳入耳,因此耳尖刺血,除了活血化瘀以外,可以镇定祛风,交通心肾,所以它是治疗失眠很好的穴位。
湿疹、荨麻疹
耳尖点刺放血能使湿疹、荨麻疹得到有效控制,且不易复发。特别是对肝胆经脉所循行之处,如面颊、耳后、胁肋、腹股沟及会阴部等部位的湿疹,针刺耳尖能明显减轻瘙痒缓解症状。
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耳与脏腑关系密切,耳尖穴的周围,散在着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的支脉、支别;足太阳膀胱经则至"耳上角",与耳尖穴有着更直接的关系。耳尖放血具有祛风清热、镇肝潜阳、清脑明目之功。研究证明,耳尖放血可以影响血中一氧化氮的浓度,抑制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进而降低血压,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同时,该疗法还能减轻高血压病对肾脏的损害。
耳尖放血疗法是中医的传统针灸特效疗法,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具有很好的降压作用,而且还具有祛风清热、清脑明目、镇痛降压的作用。该疗法在临床上作用效果明显,副作用小,深得广大患者的喜欢。
1.器械
一次性无菌采血针。
2.操作步骤
取患者单侧耳轮顶端的耳尖穴,先用手指按摩耳郭使其充血,严格的碘酊和酒精消毒后,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施术部位迅速刺入1~2毫米,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的耳郭,使其自然出血,然后用酒精棉球吸取血滴。临床上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一般是根据病情、体质而定。每侧穴位放血5~10滴,每滴直径约5毫米(如黄豆般)。
3.治疗时间及疗程
1周治疗3次,12次(1个月)为1个观察疗程。
4.关键技术环节
针刺前要先对病人的耳郭进行揉按,使其充分充血;注意进针的深度,进针过浅则出血困难,过深则创伤较大,以刺入皮肤1~2毫米为宜,尽量使其自然出血,而又不损伤其他组织。
5.注意事项
医生手指和病人治疗部位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病人治疗时取仰靠坐位,防止发生晕针;挤压时不能局限于耳尖局部,应从较远的范围向耳尖进行轻微的挤按,尽可能减轻或消除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6.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当病人耳郭小而薄、血液循环不佳、出血量不足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放血量,对耳尖部位进行挤压,有时会导致放血部位小血肿。这时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血肿部位1分钟,以防止血肿变大。一般血肿会在2天以后消失。
注意:出血性疾病、孕妇及体质虚弱和过敏性体质者,禁用上述耳尖穴放血法。
从患强直性脊柱炎瘫痪到久病成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