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丨一例猪伪狂犬的诊治

时间:2021-10-7 17:12:31 来源:急性扁桃体炎

白癜风刚开始图片 http://m.39.net/pf/a_6858103.html

摘要:本县某猪场存栏多头,年3月,一批新生乳猪出现高烧、排稀粪、嗜睡流涎及全身振颤现象,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后效果不明显,随后来笔者处就诊,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的分析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伪狂犬病。通过使用干扰素治疗和伪狂犬疫苗强免使病情得到控制。

关键词:猪;伪狂犬病;诊治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猪和其他多种动物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的特点是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侵入机体,侵害猪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引起猪的皮肤瘙痒。当黏膜、皮肤有损伤时,更易感染发病。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夏、秋季多发,常呈暴发性流行,初期死亡率高。尤其2周龄以内乳猪致死率可达%。现将诊治的一例猪伪狂犬病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本县某猪场存栏头,其中母猪10头。主诉:年3月,有一头母猪自然分娩产出14头乳猪;初产乳猪健壮,膘情良好;2d后开始发现有3头乳猪眼眶发红、晕睡,并伴有体温升高,口角有泡沫或唾液流出,拉黄色稀粪,全身振颤,趴地不起。当地兽医初步诊断为乳猪黄、白痢,并进行了喹诺酮类等药物灌服和肌肉注射,均无效果,相继死亡。5d后又有同窝4头乳猪也出现同样病症,遂于到笔者处求诊。

2临床症状

经现场察看,发病乳猪精神沉郁,两耳后竖,遇到声音刺激后发生鸣叫,后期刺激则叫声嘶哑,有的出现肌肉振颤。乳猪排黄色粥状稀粪,头、颈部皮肤发红,眼睑水肿,腹部有粟粒大小的紫色斑点。其中1头全身发紫,呼吸困难,流鼻液,磨牙,食欲废绝。有2头乳猪眼睑发红、肿胀,眼球外,眼脻毛粘在一起,似流眼泪,耳朵暗红,不发绀。鼻孔流类似感冒的鼻液。出现运动失调、间歇性抽搐,四肢呈游泳状划动。病程后期均四肢麻痹,卧伏、昏迷,最后衰竭死亡。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持续12h后体温开始恢复,濒死期体温降至38℃以下。病程最快的几小时内即死亡,多数病程不超过3d,死亡率达90%以上。

3剖检变化

经剖检2头死猪和3头濒死乳猪发现,主要是肾脏肿大,有白色粟粒坏死灶;膀胱黏膜有大量出血斑点,肝脏硬化,小叶明显,有白色坏死灶;脑膜表面充血、出血;鼻腔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扁桃体充血水肿呈红紫色,喉头黏膜充血、水肿;胃底腺区大面积出血,小肠黏膜充血、水肿,肠系膜间有胶冻样渗出,盲肠有斑块状出血;淋巴结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和下颌淋巴结充血肿大。

4实验室诊断

1)取病死猪心血涂片和肝组织触片,革兰氏和瑞氏染色、显微镜检查,均未发现细菌。

2)无菌采取具有典型症状乳猪的脾组织,接种于普通琼脂、鲜血琼脂、普通肉汤,置37℃恒温箱培养24h,均无细菌生长。

3)平板凝集实验:采集病猪动脉血离心血清,取20μL伪狂犬平板凝集实验抗原于载玻片上,再取20μL猪血清,充分混匀后,观察有明显的凝集颗粒。经询问畜主,全场生猪未做过伪狂犬疫苗免疫,因此可以诊断乳猪发病为猪伪狂犬病。

5防治措施

1)免疫防制:对同窝未出现神经症状的乳猪,给予注射猪干扰素和猪排疫肽,同时配合仔猪活元素进行注射,缓解病情,72h后再使用猪伪狂犬活疫苗紧急接种。同时对气喘的病猪给予替米考星对症治疗。

2)全场免疫猪伪狂犬活疫苗:母猪每头2头份、仔猪每头1头份,隔30d重复免疫一次。对初产3d内仔猪,每头用伪狂犬活疫苗滴鼻1头份,50日龄再加强免疫一次。经产母猪每年定期作伪狂犬活疫苗免疫2~3次。

3)全场消毒:尤其是被污染过的猪舍和用具,每天更换一种含氯和含碘等不同品种的消毒药,一次/d消毒,连续7~10d。期间结合做好养猪场及周边环境中的灭鼠工作,清除猪场污物,堵塞老鼠藏身之处。

4)做好猪群净化:全场母猪作一次伪狂犬病毒抽血检查,及时发现并隔离或淘汰病猪,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定期保健母猪,以达到全场猪群的净化。

6讨论

1)乳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乳猪猪瘟相似,临床上极易发生误诊。因此,应综合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来确诊。

2)猪伪狂犬病呈慢性暴发的猪场,应该先用干扰素或植物血凝素等生物制品缓解病情,再作紧急接种,这样死亡率可相对降低。对于伪狂犬呈急性暴发的猪场,采用加倍剂量和重复接种注射猪伪狂犬病弱毒活疫苗是必要的。

3)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带毒动物,带毒怀孕母猪能直接传染给乳猪,乳猪出生后即表现为大量发病死亡。病猪也可以通过分泌物排出病毒污染猪舍,使健康猪群感染发病。另外鼠类也被认为是此病的病毒携带者和主要传染源。

4)防治本病时,不仅要做好预防免疫接种,还要做好猪舍消毒和开展灭鼠工作。

5)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母猪和种猪日粮中的霉菌毒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饲料发霉,保证母猪和种猪群的健康,极大程度降低免疫抑制因子在猪体的存在。

本文原发于《中国动物保健》年第10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odtm.com/jbzz/1339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