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以下谜面猜一种水果?
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
荔支分与核,金橘却无酸。
雨压低枝重,浆流水齿寒。
答案:枇杷
向下滑动谜题查看答案
无论夏燥秋燥,只要有燥咳的时候,不少人都会食用梨膏或枇杷膏。
而一些食品类别的梨膏里面,就有枇杷果。
枇杷是每年5-6月充分成熟的水果,但作为药用的“川贝枇杷膏”,却里面的“枇杷”却不是枇杷果肉,而是枇杷叶。
今期俏佳人携手健康生活践行者楚惠,告诉你一个枇杷的食用秘密:
那就是“一咳就吃枇杷,可能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配合音频食用更佳·枇杷果vs枇杷叶·/一种是水果,是一种药材/
枇杷果是水果,枇杷叶既不是食品,也不是保健品,而是彻头彻尾的中药材。
物性苦,寒,归肺、胃经,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时用,而川贝也是寒性药物,若咳嗽是受寒而起的,吃川贝枇杷膏,会咳得越厉害。
枇杷叶from《中国药典》
全年均可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植物形态为常绿小乔木,高约10m。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
枇杷叶除去绒毛,用水喷润,切丝,干燥。
枇杷叶:切成丝条状。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可见绒毛,主脉突出。革质而脆。气微,味微苦。
蜜枇杷叶:取枇杷叶丝,照蜜炙法(通则)炒至不粘手。每kg枇杷叶丝,用炼蜜20kg。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微显光泽,略带黏性。具蜜香气,味微甜。
按干燥品计算,含齐墩果酸(C30H48O3)和熊果酸(C30H48O3)的总量不得少于0.70%。
苦,微寒。归肺、胃经。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用于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
6~10g。
枇杷叶的药理成份
齐墩果酸(C30H48O3)
齐墩果酸为广谱抗菌药,临床上用于护肝降酶,治疗支气管炎、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牙周炎、菌痢、急性肠胃炎、泌尿系统感染。另外,临床上还用于治疗急性肝炎。
熊果酸(C30H48O3)
熊果酸是一个较强的抗氧化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安定与降温作用。
禁忌注意
《本草经疏》: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枇杷主要生长于温暖湿润、年均温度12-15℃以上热带与亚热带地区,温带与亚热带的边缘,太冷的地方种不了枇杷。
在我国的主要资源分布省份:主要集中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枇杷的熟果期很短,5月~6月分批成熟,清代《本经逢原》就提醒:“(吃枇杷)必极熟,乃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若带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满泄泻”。
而枇杷皮薄多汁,不利于储存,尝鲜期很短,属于“快闪”类水果。
加上枇杷果肉既没有芒果浓烈的香气,也没有荔枝的爆棚甜度,所以来去都很低调,来不及被生食的鲜果会制成蜜饯、饮品或酿酒。
假如感觉咽喉干痒、疼痛、声音音哑,可以适当吃一两个熟透的枇杷果,或食用经熬煮调配过的,物性偏平的食用膏方。
枇杷果from《中华本草》
甘、酸、凉;无毒
脾、肺、肝经
润肺下气;止渴。
内服:生食或煎汤,30-60g。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助湿生痰,脾虚滑泄者忌之。
《本经逢原》:必极熟,乃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若带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满泄泻。
·乐器琵琶vs水果枇杷·/此枇杷非彼琵琶/琵琶原本是游牧民族的乐器,秦朝时传入中土。胡人于马上鼓之,手势外推为“批”,内收为“把”,故名“批把”,又因为这种乐器的琴身为木质,也写作“枇杷”。同一时期,人们把一种形状类似上述乐器的水果也称作“枇杷”。
南宋吴炳(传)《枇杷绣眼图团扇页》故宫博物院藏直汉朝末年,为了与当时的琴、瑟等乐器在书写上统一起来,便改称琵琶。专门用于乐器的名词。而“枇杷”则成了水果的名字。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详细地考证了枇杷的名字,引用了《本草衍义》的记载:“其叶形似琵琶,故名。”枇杷的叶子长得很像乐器琵琶,由此而得名。
·寒咳吃枇杷只会越吃越咳·
/这是个美丽误会/
入药止热性咳嗽的药物成份里用的是枇杷叶,不是枇杷果,所以一些“咳就吃个枇杷”的美丽误会,要准确细化成:
若在燥热咳嗽的情况下,吃个生鲜枇杷,可以清润一下喉部,缓解肺热咳喘的现象,但寒咳的时候吃枇杷会越吃越咳。
·枇杷花枇杷根·
/助止咳/
枇杷果和叶偏凉,用于对付热性燥咳,而枇杷树的花、根和树干木白皮,是平性的,虽没有被收载《中国药典》,《中华本草》记载有它们对治咳的作用,不妨参考一下:
from《中华本草》
为双蔷薇科植物枇杷的花。
冬、春季采花,晒干。
含挥发油、低聚糖(Oligosaccbaride)。
淡、性平
肺经
疏风止咳,通鼻窍。主感冒咳嗽,鼻塞流涕,虚劳久嗽,痰中带血
内服:煎汤,6-12g;或研末,每次3-6g,吞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1.《贵州民间方药集》:花蒸蜂蜜,治伤风感冒,润喉止咳。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寒咳。
from《中华本草》
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根。
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泥土,切片,晒干。
苦;平;无毒
肺经
清肺止咳,下乳,祛内湿。主虚痨咳嗽;乳汁不通,风湿痹痛。
内服:煎汤,6-30g,鲜者g。外用:适量,捣敷。
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镇痛,下乳。
2.《生草药手册》:治咳嗽、吐血伤症。
3.《四川中药志》:治久年咳嗽,疗虚劳咳嗽。
from《中华本草》
枇杷树二层皮
为蔷薇科植物枇杷树干的韧皮部。
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去除外层粗皮,晒干或鲜用。
本品表面类白色,易被氧化成淡棕色,外表面较粗糙,内表面光滑,带有粘性分泌物。质柔韧。气清香,味苦。
苦、平,归胃经
降逆和胃,止咳,止泻,解毒。主呕吐,呃逆,久咳,久泻,痈疡肿痛
内服:煎汤,6-9g;或研末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1.《千金·食治》:止宛不止,下气。削取生树皮嚼之,少少咽汁;亦可煮汁冷服之。
2.《本草图经》:止吐逆不下食。
供稿/健康生活践行者楚惠
采访/方可程
文字编辑/杜晓璇
图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