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腺样体肥大
儿科医生讲真话:儿童鼻炎、腺样体肥大就是被“屎”堵住了而已!
大家好,我是王医生,现在鼻炎、腺样体肥大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儿科问题,从中医来讲,很多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就是“本虚标实”之症。
那么标题说的被“屎”堵住了,就是就是“本虚标实”,本虚在于中焦脾胃是虚弱的,运化能力不足,津液输补失常,导致积食、便秘、痰热内生等标实之症。这些东西因为“本虚”没有被有效排出去,总在身体里兴风作浪。
在中医几千年关于便秘的论证有一个词叫做“十秘九虚”。
孩子便秘、大便干结、拉羊屎蛋等,其实是和脾胃虚弱息息相关的,孩子脾胃差,消化吸收能力不好,自然容易便秘。
脾虚便秘的孩子基本上都存在排便困难的情形,因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粪便下沉的速度也相应的会变慢,而粪便在体内下沉时间过长,体内的火气不断烘灼中和粪便中的水气,粪便就会变得干硬,导致排便需要更大的气力,自然排便困难,拉羊屎蛋等情况。
而脾为肺之母,孩子的热排不出去,就容易产生内热,影响到肺,从而影响我们的脏腑功能,这也是形成腺样体肥大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对于这类腺样体肥大或者鼻炎患儿的治疗时,我们从脾论治,理气通窍、软坚散结、清热化痰、调补肺脾,根据孩子的年龄症状随症加减,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或合并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扁桃体肥大疗效显著,这样复发的机会也会减少。
而这种鼻炎、腺样体肥大的孩子多半是日积月累导致的,很多家长问我孩子鼻炎、腺样体肥大的孩子吃什么中药调理,我其实更看重患儿日常的调呼,因为恢复本虚本身是一个慢性的过程,因此今天我们不谈中药调理,我们说一下日常调理。
当我们清楚了鼻炎、腺样体肥大属于本虚标实之后,大方向就清晰了,一方面我们要强健孩子脾胃,一方面要让标实,让身体畅通,孩子鼻炎、腺样体肥大也会悄悄的走!
强健脾胃:
首先,强健脾胃的方法在我的文章中经常说到,今天我们说一些关键点:
01
第一:补脾
中医有很多调理脾胃的方法,比如药膳食疗、推拿、泡脚、贴敷以及中药汤剂等,我们日常选择两三种方式就行,比如找我往往都是中药汤剂配合推拿或者泡脚,停药之后可配合食疗。
推荐食疗:五指毛桃百合汤
五指毛桃在广东地区尤其偏爱,因为广东气候比较湿热,一年四季的温度都偏高,而且湿气大,容易困脾,因此有给广东人一口锅,“能煲一个世界”的民间说法。
五指毛桃具有健脾补肺、行气利湿,正好适合脾虚湿气重的夏季使用。
材料:五指毛桃15克、怀山药干10克、百合6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所有食材提前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将所有食材放入砂锅中,大火烧开转小火煮30~40分钟,然后去掉渣,加入冰糖调味,即可饮用。
其中五指毛桃搭配山药扶正气、补脾肺,百合养阴清热、清心安神。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对症饮用,一周2-3次,当然感冒生病以及对食材过敏的不宜饮用哦。
02
第二:太阳补
脾胃虚弱久了,基本都会有阳气不足的情况,抵抗力也比较弱,容易反复生病。特别是夏天的太阳就是天然的补品,给孩子满满的阳气能量,还能帮助把潜伏在孩子体内的寒邪,深层次“排出去。”一边给孩子补,一边给孩子清理。
03
第三:及时疏肝
长期处于心情不好的状态,可能导致肝脏功能减弱,肝脏解毒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所以及时疏肝就是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对于那些不爱表达、闷闷不乐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多表达自己的情绪,不要把闷气压在“高压锅”里。
如果屏幕前的家长走上了中医育儿的道路,记得养脾胃的尽头是开心,不是焦虑和恐慌,要相信每个孩子自身的潜能,相信生命力之顽强,相信孩子会拥有健康的身体,美好的生命状态。
04
第四:避免积食
正常的孩子我们需要饮食均衡;如果是脾虚的孩子,即便饮食注意了也会出现一些积食,这时候我们在调养脾胃的过程中,可以用温和的消食方法来帮助孩子一把,比如食疗和推拿。
比如之前和大家经常提到的保和汤:
材料:炒莱菔子、干山楂、神曲各6g,蜂蜜适量。
做法:这个方法主要改善孩子的积食问题,将莱菔子用纱布包好,一起煮水15分钟左右,早晚分服,喝之前加入适量蜂蜜即可。
05
第五:运动
如果想增强孩子体质,一定要重视户外运动,对于现在孩子而言,户外运动主要是调和肝脾,强壮脾胃,条达肝气,这两个方面都是孩子健康的根基;另外还要早睡,早睡又给身体养阴,这样基本阴阳、肝脾都很好。
06
第六:多吃蔬菜
现在很多孩子内火大,易积食、感冒,其实就是蔬菜的占比太少了,多吃蔬菜这是吃维生素片、保健品、提取物所无法完全替代的,孩子的饮食结构中一定要有蔬菜,尤其是一些叶类、茎类的蔬菜,这些蔬菜疏通肠道、散郁热的能力更强,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减少积食内热。对于疏通身体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记得开心,开心是脾胃最重要的“补药”,如果有鼻炎、腺样体肥大的小朋友,我建议大家看看中医,找到孩子的病根,配合饮食生活调护,才是正确的治疗思路。
声明:此文目的在于传承中医以及调理思路,无不良引导,具体用法用量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传承中医育儿,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