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医院妇产科韩国荣教授团队的文章《替比夫定在妊娠中晚期治疗阻断母婴传播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Long-termsafetyandefficacyoftelbivudineininfantsborntomotherstreatedduringthesecondorthirdtrimestersofpregnancy)被《病毒性肝炎杂志》(JournalofViralHepatitis;影响因子4.)接收。
当前指南推荐,HBV感染的孕妇可在妊娠中晚期使用妊娠B类药物如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等预防性治疗,以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妊娠期使用这些药物对婴儿出生后的生长发育是否有影响,目前仅有短期证据证实其安全性。韩教授的这篇文章则回答了这种策略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问题。
研究中,名高病毒载量(HBVDNA>1×copies/mL)的HBeAg阳性孕妇在妊娠20-32周开始接受替比夫定治疗。除两名低体重儿延迟接种外,其他婴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在婴儿出生后7个月和12个月,分别进行HBsAg和HBVDNA检测,观察母婴传播阻断率,并对头围、体重、身高、先天畸形和住院率等指标进行随访,从婴儿出生开始随访至5岁。
结果共成功分娩名婴儿,出生时11.68%为HBsAg阳性、HBVDNA阴性,1岁后均为HBsAg阴性、HBVDNA阴性,因此阻断率为%。并且所有儿童外周血中均能测到有效浓度的抗-HBs抗体。
这些儿童的平均头围、体重和身高值与中国儿童标准数值相比,几乎无差异--5岁男孩的平均头围高于参考值,1岁男孩和女孩的平均体重高于参考值,不过没有临床意义。
未观察到出生缺陷,不过长期随访时有两名(0.%)儿童出现先天畸形,一名在1岁半时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并接受了手术治疗,另一名在2岁时发现动脉导管未闭,未治疗,4岁时自然闭合,这两种疾病在普通中国儿童中的基础发病率分别为0.02%~0.05%和0.1%。由于样本量过小,结果无法进行比较。
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35%(见于20名婴儿),包括腹股沟疝、肺炎、扁桃体炎、哮喘、急性胃肠炎、腹泻和疱疹性咽峡炎等。
此外,研究者还在随机挑选的92名婴儿中进行了丹佛发育筛查测试。丹佛发育筛查测试通过率为97.82%,与普通中国儿童的情况相当(92%)。
可见,在妊娠第二或第三阶段使用替比夫定治疗,能安全地阻断HBV的围产期传播。随访5年,母亲接受过替比夫定治疗的这些婴儿的生产发育和智力发育正常。
韩国荣教授讲述研究背后的故事:
亚太地区是慢性HBV感染高发区,母婴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万感染了HBV的孕妇分娩,其婴儿出生后进行联合免疫,仍有10万~15万的新生儿因免疫失败而感染HBV。
自年起我们开始了对高病毒载量和肝炎活动的乙型肝炎(乙肝)孕妇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系列研究,获得了完全母婴阻断效果和近期良好的安全性,研究成果在年的美国肝病学会(AASLD)年会做主题报告,并于年发表在《肝脏学杂志》(JournalofHepatology)。年欧洲肝脏学会(EASL)的乙肝防治指南及亚太肝病学会(APASL)乙肝防治指南以此为重要循证医学证据,将抗病毒治疗首次推荐用于妊娠乙肝母婴传播的防治。年中国乙肝防治指南及美国乙肝防治指南亦将抗病毒治疗写入妊娠乙肝防治,对控制妊娠期肝炎及消除母婴感染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团队继续前期研究,对例儿童进行了5年长期安全性随访研究,其儿童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出生缺陷率、患病率与中国同龄儿童无差异,且无一例慢性HBV感染发生。这无疑为乙肝孕妇抗病毒治疗效果及长期安全性提供了更有力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最新研究成果年发表在《病毒性肝炎杂志》。
年我们和美国纽约大学潘启安教授合作,医院合作在中国进行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替诺福韦酯(TDF)母婴阻断研究,获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和近期安全性,经过团队4年多的努力和付出,研究成果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这一成果非常令人欣喜,这为中国乙肝孕妇母婴传播防治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亦令慢乙肝孕妇多了一个治疗药物选择,更为推动全球降低慢性乙肝及相关肝脏疾病发生、最终消灭乙肝产生重要影响。现我们注册在美国抗逆转录酶药物妊娠登记处(APR)的治疗病例已有一千多例,并获得了优秀奖励证书(如图)。
中国属于慢性HBV感染的高发区,随着对慢性HBV感染育龄期女性管理的加强以及母婴传播阻断的规范化治疗的推广,我国慢性乙肝的人群有所下降,主要是母婴阻断技术的发展使儿童的感染率大大下降。我国人口基数大,育龄妇女HBV感染率在7.18%左右。二胎政策放开以来,孕产妇数量增加,年龄偏大的孕妇HBV感染的几率相对来说更高,这样的人群在分娩时就会带来孕妇疾病和母婴传播的风险。因此,HBV感染育龄期妇女应纳入孕产期三级保健系统,对整个育龄妇女孕前、孕期及产后规范管理,筛查出慢性HBV感染的妇女,做好孕期管理及母婴阻断。
由于母亲的病毒载量以及所处的疾病状态不同,所带来的风险不同,因此孕期一定要进行HBV筛查。筛查出慢性HBV感染后进行一级管理,精确评估,包括病毒载量的测定,疾病有无活动状态,根据这些判定孕产妇的风险以及感染婴儿的风险,对婴儿进行规范的临床免疫接种,并做阻断疗效的判定。对高风险的孕产妇即病毒载量过高、孕期疾病活动的孕产妇,需要母亲在孕期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降低病毒载量及新生儿出生后预防阻断失败的概率,最终消灭母婴传播,并使母亲疾病稳定,减少妊娠期母婴并发症。
最近慢乙肝抗病毒药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侯金林教授曾表示:替诺福韦酯和替比夫定在阻断母婴传播方面的准入,是基于中国专家国际领先的研究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真实世界医学研究在医疗卫生决策中的应用!我相信,这一政策一定能够快速惠及需要干预的乙肝高病毒载量和肝炎活动的妈妈。这是令人鼓舞的民生工程和温暖的人文关怀!
专家介绍韩国荣,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妊娠感染及肝病学组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围产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妊娠乙肝防治技术专家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南京市乙肝母婴传播防治组组长,南京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及围产分会委员,南京市产科急救小组专家成员
江苏省十三五科教强卫领军人才,江苏省工程人才,南京市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从事妇产科临床、科研工作30年,擅长高危妊娠和妇科肿瘤的诊治。对妊娠合并肝病及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多项研究课题。发表论文五十余篇,SCI16篇,获得十余项省市科技进步奖及新技术引进奖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版
权
声
明
版权属国际肝病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肝病网”
赞赏